果博东方上分电话,果博东方上分客服,果博东方上分客服电话,果博东方客服电话,果博东方怎么上分,果博东方上分怎么联系,果博东方上分联系电话
核心提示
汉阴作家丁大正的长篇小说《秋雨》出版了,成了汉阴文艺界的一件大事,人们为的对文学的挚爱喝彩。他说,自己现在有一种如释重负感觉。他说,他一生视文学如生命 。
《秋雨》出版了 一种如释重负感觉文学的挚爱喝彩
历时十余年写成的这部饱含酸甜苦辣的拙作,他心中却没有欣喜,只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写作这部小说之初,就本着忠于生活、忠于良心的宗旨,以此记录时代发展的印痕、历史的轨迹,为浩瀚的文学海洋添上一滴水珠,也为自己曾经的生活留下一点印痕。他告诉记者。
据丁大正回忆,初稿完成后,他把打印稿分别送给安康和汉阴的文学朋友们,征求修改意见。市作协主席张虹正巧参加一部戏剧的改稿会,打来电话说暂时没有时间阅读,她已委托时任作协副秘书长的章涛先生阅读,提出意见。章涛先生不久写出四千余字的评论,发表在《汉阴文艺》上,并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发表,对小说不足的地方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时任安康文化局文艺科长的冯时辉先生是汉阴县人,原本就是自己的老文友,接到书稿仔细阅读了几遍,并在笔记本上详细作了记录,回汉阴时,对小说提出了有益的修改建议。汉阴的老作家、老文友巫其祥先生眼睛已昏花,读书很吃力,接到书稿后委托戴辉旭先生阅读,戴辉旭先生读后写了篇评论,发表在《汉阴文艺》上。现居北京汉阴籍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安康日报》党委书记陈良学先生接到我儿子发过去的电子稿后,发回邮件给予鼓励和建议。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修改起来唯恐对全书的结构布局“一枝动而百枝摇”,难度较大。于是打电话向安康学院姚维荣教授咨询修改意见。姚教授的意见是:“贾平凹这样的名家,作品尚且有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按照自己的思路修改就行……”说起来与姚教授相交还有点缘分,姚教授是陕西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理事,安康文艺评论协会的主席,二十年前我就在其作品中神交已久,但却不知我俩还是文革初期关在恒口派性集中营的难友……2007年春节,我到安康恒口永丰村给我当年患难之交的姚维坤兄弟拜年,喝酒吃饭时,姚维坤告诉我,他的一个叫姚维荣的堂兄,写了反映当年造反派集中营的《高墙外的“渣滓洞”》狱中纪实小说,在《汉江文艺》上连载,姚维荣当年也关在集中营,和咱俩不在一屋……这时我才知道安康文坛上的姚维荣还是我当年关在集中营的难友,当年他20岁,是安康中学的学生,姚维坤19岁,是恒口二中的学生,我23岁,是个石匠。于是,我把初稿请姚维坤转交给姚维荣教授。基于这种缘分,双方在电话中多次交流后,我本着不伤筋动骨,只把可有可无的字句、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修改了,没作大的改动。随后在《汉阴文艺》上以《命运》为书名节选连载。2008年9月22日,与陕西人民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时,责任编辑金义良先生认为国内外“命运”同名小说太多,建议我改个书名,我便改书名为《秋雨潇潇》,签订了合同。但由于没有出版经费,2008年没能出版。
《秋雨》出版了 贾平凹、方英文给我创作的动力
丁大正对记者说,《秋雨》出版,贾平凹、方英文给我创作的动力。
2009年3月28日,陕西省作协一行十人由作协党组书记雷涛率队来汉阴采风,贾平凹主席于3月31日也赶来汉阴。当天下午,在汉阴凤凰山农家乐吃饭前,我请贾主席为我题词,贾主席为我题写了“春花秋实,丁大正先生留念。贾平凹,09.3.31汉阴凤凰山”。晚上回到家里,我把贾平凹为我题词的喜讯电话告诉读研究生的儿子丁凯,儿子建议我再请贾平凹题写书名,说有贾平凹题写书名,这部小说就增辉不少。但我早就听文友们议论说,贾平凹的字在西安都是明码标价的,不轻易给谁题字,尤其是题写书名,就等于对小说的认可……但我还是决定开口试试。第二天,4月1日早上,采风团返回西安的车已经停在三沈纪念馆门前,我怕错过这难得的机会,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口请贾主席为我题写书名,贾主席没有犹豫,为我题写了“秋雨潇潇平凹题”七个毛笔字。
2009年5月9日,在汉阴县挂职当副县长的著名作家——获得首届长篇小说柳青文学奖的方英文先生为我写了序。他认为这是一部写实小说,一部超级写实小说!当然最直观的感受是,这大抵是一部自传小说。作品起笔于1962年,收尾于2004年,跨越半个世纪。作品自始至终,全以主人公郑秋雨的视角来说事情……由于太真实,于是这个郑秋雨的履历,也就成了我们这个民族在那个特定年代里的共有履历,通篇弥漫着“集体记忆”的色彩。三年自然灾害,清理阶级队伍,文化大革命及其导演出来的文争武斗,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最初的市场经济“万元户”……官方对于类似的历史的记述,一向是笼统的,武断式的,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因而是抽象的,令后人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自然起不到什么警示作用。比如人民公社,比如文化大革命,真就那般是在贫穷中“斗志昂扬”么?的确是的,不信的话,看看《秋雨》吧。小说是唯一能够复活历史的文体,正如你欲了解所谓的“康乾盛世”吗?
小说以郑秋雨的一连串的爱情为线索,以苏北与陕南为故事发生地,应该说全景式地叙写了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与人情风貌。郑秋雨因生活所逼,由徐州外流到陕南汉阴县,投奔他的老乡赵石匠,来到一个叫板粟沟的小地方。一段光阴过后,他被一家无儿户看上,要招他做上门女婿,于是他便回江苏办理户口迁移手续。返回时正碰上安康地区武斗,户口遭没收人也被扣留。三个月后,人是出来了,户口却没了,郑秋雨便实打实地成了一个黑人黑户,成了一个可怜的流民!这几章节很有价值,我读至此,窃想书名何不叫个《黑游记》呢!不由想出屈原的名句,“哀民生之多艰”啊。
小说里的人物,也还生动鲜活,尤以女性为佳。先后与主人公情感瓜葛的,有叶秋、柳絮、丹凤、尹霞等,最终与尹霞婚配。尹霞是个盲女,作者抓住了“盲女耳灵”的特点。尹霞品格良善细腻感人,对于她的描写——书中少有出现的描写——是相当成功的。另一些地方也蛮好,比如对于市场经济初期的讲述,微山湖打渔啦,往广东贩卖药材啦,尤其是四处收购《毛主席语录》红塑料封皮,实在颇有讽喻意义及文献价值。这是作家方英文对《秋雨》独特见解。
两位著名作家,一位给我题写了书名,一位给我写了序,着实令我感到高兴和感激。作为名不见经传的草根作者,一顿饭的交情都没有,一分钱没花,能够得到这意想不到的收获,实属荣幸!
《秋雨》出版了 虽说债台高筑文学依然神圣
丁大正对记者说,《秋雨》出版了 虽说债台高筑文学依然神圣。
当时,出版合同签订已快一年了,因为缺少出版经费,小说还不能问世。自己两个儿子还在读书,本人一直没有正式工作,自然没有退休工资。为了供养两个儿子读书,已经欠下了债务,但为了辛苦写出的小说能出版问世,我还是贷款交了出版费用。因为又发现“秋雨潇潇”有同名小说,所以忍痛割爱,把贾平凹主席题写书名中的“潇潇”二字去掉,因为秋雨是书中主人公,索性用《秋雨》作为书名。
在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汉阴的文友们。《汉阴文艺》的主编孙远友先生,编委会同仁巫其祥、谢勇、姚荣文、张德森、李泉生、张代宽、杨兴无、张正生、戴辉旭、胡玉厚、南夫、张隆斌、孙远秀等均对本书的出版非常关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孙勇,副部长、省作协会员王涛,《汉阴宣传》编辑部主任黄舟山,汉阴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局长张宽慧,汉阴县书法协会张利宝、王敬群、牛基富,中共汉阴县委书记邵向龙,汉阴县长杜凤军,汉阴县政协主席、省作协会员陈绪伟,汉阴县政法委秘书唐继虎,亦对本书的出版非常关心。
2007年初稿完成时,考虑出版经费问题,我曾去故乡一趟,试图拉点赞助。我的十几个近房侄子们,对我这个背井离乡几十年的族叔一直视作亲叔看待。我儿子丁凯在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读本科四年,学费都是丁德明、丁德青、丁辉、丁德树、丁德超、丁锋六弟兄提供。丁德友、丁德安、丁伟、丁剑、丁化、丁德刚、丁德伍每个学期也都给丁凯零花钱。侄女丁德香、侄女婿孙茂发,姨表妹王红娇也经常去矿大看望丁凯,送去吃食、零花钱。我唯一的同胞姐姐丁玉莲,多年来对我这个远在他乡的弟弟牵肠挂肚,儿子在徐州读书,她这当姑姑的更是对自己的亲侄子关怀备至,我的两个外甥女上官艳梅、上官小凤,两个外甥上官丙军、上官丙号也对丁凯给予资助。
我的侄子和亲戚们,大都是农民和工薪阶层,虽然都不愁吃穿,却都不是富豪,各家都有各家的难处,唯独丁德明、丁德青六弟兄建有两个水泥厂,近年却效益不好,我最终还是不好意思向任何人开口。
由于把户口迁出已四十余年了,自从离开故土就与我同时代的青年伙伴们切断了联系,虽然当年青年伙伴们有的成了大款,但已经没有了交情,更难以启齿。
比我小几岁的侄子丁德友,知道我为了出书经济上有难处,想拉点赞助但不好意思开口,主动向他的干亲家——儿子丁长庆的干爷,徐州市诚意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忠雪透露了这件事情,曹忠雪爽快的赞助了一万元。但我从侄子丁德友手里拿走曹忠雪一万元快到两年了,至今还没有道谢过……我在1967年离开故乡时,在大队担任农技员,曹忠雪和我一个生产队,担任记工员,虽然原来都在一个生产队,但几十年没有什么来往。
为了此书出版,已是债台高筑,但我自认为值得,因为我没有虚度人生,我用心血为社会提供了一部精神食粮。我始终坚信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句话:文学依然神圣! 西部网艾路
丁大正简介
丁大正,男,1944年出生,陕西省汉阴县人(原籍江苏徐州市大黄山乡)。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1996年夏开始创作这部小说,2007年11月完成初稿,又经五次修改。本书是作者第一部长篇小说。现为安康市作协会员,汉阴县作协秘书长,《汉阴文艺》编辑。
来源:丁凯博客(微信/QQ号:269419279),转载请保留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zixuepai.com/post/11.html
本文标签:小说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