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博东方上分电话,果博东方上分客服,果博东方上分客服电话,果博东方客服电话,果博东方怎么上分,果博东方上分怎么联系,果博东方上分联系电话
(丁凯)今年6月14日至20日,有幸参加了我镇组织的部分村书记、镇直单位负责人及机关干部赴成都和都江堰市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本次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一周的考察学习,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感受颇多。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和对我镇生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几点想法。
一、学习内容
我们在都江堰市委党校聆听了“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的专题讲座,系统了解了成都从城乡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参观了成都市风俗民情样板—宽窄巷子及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水利工程,考察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第一村—--柳街镇鹤鸣村、西南银杏第一村----石羊镇金羊村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样板---向娥乡;并对以“双拥文化”为示范引领产业发展---蒲江大兴镇炉坪村、成都合联新型产业园、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园进行了实地考察。
二、学习体会
(一)鹤鸣村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1、先行先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果显著。鹤鸣村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锁定在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登记、创新耕地保护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推动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开展农村房屋产权使用权流转试点等方面。在推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充分参与到了改革的过程中,避免了“代民做主”;并将资源配置的权利交回到农民手中的同时,通过议事会制度等,探索比较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结构,昭示着试验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具有示范意义。
2、运用产改成果,深入推进土地综合整治 。在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集中建设过程中,鹤鸣村坚持用好产改的成果,把参加建房的实际建房补贴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面积紧密挂钩,农户手中的确权证书不再是一纸空文,蕴含其中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成功实现了产改成果的转化运用。
3、结合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2008年鹤鸣村顺利进行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产改第一村。全村已流转土地1250余亩,建成蔬菜基地两个,占地635亩,鲜花基地一个,占地150亩。基地运作正常,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每年为当地群众带来近300万元的收入。
(二)、向娥乡农村综合体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向娥乡抓住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机会,通过实现基础设施全域配套完成16个农村集中居住和1个场镇集中居住区水、电、气、路、讯等基础设施,群众居住环境明细改善。
2、现代农业发展特色。通过产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4+1”的发展格局;
3、群众自治。围绕村级新型治理机制建设,不断创新基层建设,形成“群众参与、自治自管、共建共享”管理模式。
(三)、郫县战旗村的农村集体经济运作模式。
1、以生产发展为重点,积极探索"村一企一农"三合一,良性互动促发展的新路子。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村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形成村、企、农为一体的循环经济圈。并通过依托战旗村农业股份合作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依托战旗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对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和经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这两种运作模式完成了战旗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及农民集中居住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控制性详规及产业布局规划、道路、水系规划工作、建立了550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完成了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了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
2、民主监督,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新机制村成立了由村民代表为主体,村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和村两委干部等人员共同组成的村民主监事会。通过民主监事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融洽和改善了基层干群关系。
3、以思想发动、送文化下乡为载体,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通过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组建新农村文化宣传队等措施,进一步深化"高校+支部+农户"、"明星+支部+农户"的运作模式,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
4、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实施拆院并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三、借鉴成都经验,探索我镇旅游发展思路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持续升温,已成为旅游休闲的时间潮流。王家畈镇天篮地绿、山清水秀、优美风景很多,如何充分挖掘开发我镇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把生态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镇、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为广大群众打造休闲平台,为投资者提供创业舞台,为农民开启致富之门,首先需要知道我镇的生态旅游优劣势。
一是分析我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劣势
(一)全镇概况
王家畈镇地处宜都市西南山区,版图面积25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是宜都市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即将建成通车的“宜张”高速公路穿过全境,即将修建的X224二级公路穿越境内64公里。全镇辖17个村1个社区,129个村民小组,10270个农户,总人口30965人,劳力18890人。耕地面积33997亩,其中水田4114亩;森林资源丰富,山林面积27.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全镇水系发达,境内小河流9条,流程123.5公里;境内小型水库7座,总库容412万立方米,配套渠道65条,4.28万米;建成安全饮水工程12处,2万多人吃上“放心水。全镇已构成内外畅通、四通八达、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现有镇、村、组公路470公里,其中硬化公路达240公里。
(二)旅游优势
1、独特的生态优势为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王家畈镇森林资源极其丰富,森林面积达27万多亩,闻名遐迩的万亩松乐山林场就座落在境内。王家畈镇群山景秀,万木葱茏,青山如黛,鸟鸣翠柳,青竹弄影,茶香飘逸,花树掩楼房,碧水灌农田,小溪不断,小河常流,绿色常在。境内生态旅游景点众多,可以说有奇山异峦、奇峡异谷、奇洞异穴、奇树异木、奇花异草、奇禽异兽、奇情异景,应有尽有。如王家畈石林、全福河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夏家湾山胡椒采摘、龙潭河回龙寺等。同时,近年来,我镇还大力实施“绿满荆楚、美化乡村”行动,巩固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果,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生态村庄如雨春笋般的涌现,广大群众拥抱着森林,拥抱着绿色,天天生活在天然氧吧里,全镇都是景区、村村是景点、处处是景观。
2、“百里生态茶廊”助推生态旅游发展。我镇西以大沟、全福河村为起点,中间以绿竹溪、毛湖淌、白马溪、龙潭河、樟桂岭村为接点,东以古水坪、夏家湾、双河桥村为落点,全面实施立体化的生态建设管理,着力打造湖北省生态茶叶第一镇,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修建了大风口、全福河观景台及相关基础设施,完善配套了龙潭河等4个村茶叶板块基地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了古水坪万亩生态观光茶园和全福河万亩高标准茶园,全福河万亩高效标准茶园被澳大利亚黑尔本大学确定为教育实践基地。全镇坚持生态高效的方向,形成了“茶在林中、林在茶中、茶林一体、茶山林海”的生态茶叶生产模式,真正实现了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既是金山银山,又是绿水青林,田野风光与城镇景观相映成趣,人与自然和谐共融,打造了一个经济与旅游互动的平台。
3、悠久历史文化让生态旅游发展前景远大。王家畈镇历史文化厚重,人文荟萃,巴楚文化交融,人文历史信手拈来,不胜枚举,有500余年“第一古树”的古朴树,有为中国开拓疆域的清朝重臣曹廷杰,有全福河古寺通天观,有多处明清时间的古建筑、桥梁,绿竹溪奥陶纪石林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的距今4.7亿至5.2亿年的石林景观,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成片石林,面积2000多亩,奇石高大挺拔、千姿百态,古生物化石比比皆是,形态逼真,保存完整,堪称奥陶纪地质博物馆,相关民间传说的故事很多。
4、快捷的交通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年来,我镇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层实现了水泥硬化路组组通。随着宜张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到宜都市实现15分钟车程,拉近了城乡距离,来王家畈游客必然会日益增多。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追求高质量生活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内在动力,在天然氧吧里追寻健康,在赏花采摘中体验劳作的快乐,在乡村中释放压力成为越来越多的市民假日和闲暇之余的最佳选择。这些需求带动了农家乐的繁荣,更给到王家畈投资发展生态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三)旅游劣势
1、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欠缺
全镇范围内简易乡村公路已初步形成交通网络,但交通路况较差,交通环境连接乱,没有整体交通规划设计;存在旅游接待设施薄弱,配套设施相对落后等问题。
2、特色旅游资源贫乏
山区生态环境优良,但在以“山水观光”而闻名世界、旅游资源丰富的三峡宜昌地区,王家畈生态旅游资源具有普适性,目前没有打造自己最具吸引力的特色资源,对周边的都市客户群难以形成吸引力。
二是明确旅游开发思路目标
在推进城乡统筹、“四化同步”发展中,我们将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主体路径和重要载体,坚持生态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集镇建设与产业培植并举共融,把发展王家畈生态旅游作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重要措施,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按照“规划引领、招商推动、市场运作、政策支持、改革创新”的思路,加大生态旅游招商力度,大力整合强大资源,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强大合力,强化生态保护,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实施“蓝天、碧水、洁净”工程,打造宜昌、宜都市“后花园”,着力打造“魅力王畈、美丽乡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推进城镇景区化、旅游品牌化、景区智能化、服务人性化、要素配套化,不断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力争到2020年,建设100家乡村旅游星级生态农庄,打造12个“最美村庄”,创建三星级旅游饭店3家以上、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以上,建成旅游景区6处以上,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
三是坚持原则做好未来五年旅游发展规划
(一)突出茶产业特色,彰显茶循环经济
加强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特色”是核心。充分发挥茶产业资源优势,开发极具创意、特色鲜明、体系丰富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打造集观光、科普、商务会议、休闲度假、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大型特色茶文化旅游项目,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回归自然是目前旅游业的大趋势,因此,在建设开发我镇旅游资源时,要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严格控制有碍景观和污染环境的项目开发,作出有利于生态保护的管理。
(三)立足客源需求,以人为本开发原则
旅游的消费主体是游客,因此无论是旅游线路、项目、设施、服务等的设计或规划,都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开发原则,符合游客的旅游习惯。要以客源市场需求为导向,全方位整合旅游资源,加载茶园观光体验、茶产业科普体验、中草药科普体验、农家乐游玩、水果蔬菜采摘等业态,以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旅游期望。
(四)因地制宜,可操作原则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力求规划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旅游项目。力争每个村各有特色,在总的开发背景下各村有自己的旅游产品定位。根据各自的产品定位进行旅游项目开发,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四是细分市场定位,引导企业投资我镇旅游业
(一) 细分市场
据规当前国内旅游市场,结合市场行为将其细分为:
1、商务休闲度假市场
未来几年,商务休闲洽谈市场将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商务人士在我镇进行业务洽谈的同时体验休闲度假带来的身心放松,一举双得。
2、城郊短途旅游市场
游客主要来自宜昌市以及周边各大城市。通过合理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建设之后,分流该地区城郊短途旅游游客,满足该地区城郊居民周末游、亲子游、家庭游等城郊短途旅游需求。
3、自驾车旅游市场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自驾车的拥有量也逐步上升。通过自身景区的建设,吸引近郊自驾车游客。
4、学生旅游市场
城镇群体中存在大量学生群体,升学前的学生减压旅游、寒暑假的休闲旅游、学生农业科普旅游,学校的考察实习等都为我镇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5、都市白领旅游市场
都市白领人群的出行是为了放松、释放压力,因此体现出多频次、高开支、偏向自助游的形态。结合都市白领人群的旅游心理,加载更加多元化的旅游新体验,感受身心放松。
(二) 生态旅游大招商
政府在旅游开发中不能做主导,而要做好引导的角色。通过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做好宣传推介等工作,增加政府导向性投入,激活民间资本投资开发旅游业,统筹各方力量促进我镇旅游产业发展。
1、制定支持我镇旅游业招商优惠政策。
结合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具体产业政策,在此基础上,联合旅游、招商、农业、交通、财税、金融、物价、建设等相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全方面出台旅游产业优惠招商政策,从而主导着旅游业的发展。
2、寻找抓手,搭建旅游产业发展的平台。
政府在旅游业中的主导作用,不是空洞的,它需要一系列的载体来实现。要通过创建宜昌、省生态乡镇,最美乡镇等评比;成立旅游发展办公室;以及一系列活动,吸引群众、企业参与进来,扩大我镇旅游业的知名度,打响品牌效应。诸如开展“王畈八景”评选,摄影比赛,游记征文,茶乡女儿节,自行车骑行比赛等活动。
3、加强宣传,大力推介我镇自然风景和人文环境
利用传统媒体(报刊,电视等)和新兴媒体(网站、微信、微博等),整合宣传力量(景区之间客源互送,主动与外界媒体合作,搞产品互荐,政府大型促销活动与景区或相关旅游企业联合举办,市旅游局与市内媒体的合作);所有党员干部参加推介;大力投入宣传促销;策划实施大型宣传活动;跨区域合作,联合推介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来源:丁凯博客(微信/QQ号:269419279),转载请保留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zixuepai.com/post/12.html
本文标签:王家畈